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分享

學習·知行丨從故宮百年變遷 感悟總書記關切的文脈創新傳承

彭曉玲

2025年10月29日11: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點擊播報本文,約

2025年10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前往故宮博物院,參觀“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

展廳裡,一幅幅書法、繪畫名作,一件件青銅器、玉器、瓷器等,見証了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歷史和賡續綿延的文脈。習近平認真聽取講解,不時駐足察看、詢問有關情況。他指出,故宮博物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識。保護好故宮,發揮好故宮的作用,是國家的一件大事,是故宮人的光榮使命。

觀眾在“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上觀賞青銅蓮鶴方壺。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觀眾在“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上觀賞青銅蓮鶴方壺。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今年恰逢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回溯歷史,從昔日的“人之居所”,到今天承載億萬民眾文化向往的“文化家園”,故宮博物院的百年變遷,正是中國博物館事業從篳路藍縷到蓬勃輝煌的生動縮影。

對故宮博物院的珍視,始終貫穿於習近平的文化情懷之中。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習近平曾這樣說:“我參觀過法國盧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2017年11月8日,在參觀故宮博物院時,他再次強調:“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或者更早。中國的文化是沒有斷流傳承下來的。”跨越時空的論述,彰顯著習近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自信。

一脈文淵,需以匠心守護﹔百年傳承,更需創新賦能。今年6月,在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騰躍古今——馬文化數字藝術展”中,一匹靈動的數字白馬成為“流量主角”,讓觀眾在科技與藝術的交融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據統計,截至2024年年底,故宮博物院共有195萬余件(套)文物,其中有106萬件完成高精度數字採集﹔經過篩選、整理並向公眾開放的數字文物達10萬余件。

“文物數字化賦能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機遇和責任。”故宮博物院數字與信息部主任蘇怡的感慨,道出了文化傳承者的使命擔當——數字化正為文物保護、文化傳播打開無限想象空間。

觀眾在故宮大高玄殿數字館參觀“騰躍古今——馬文化數字藝術展”。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觀眾在故宮大高玄殿數字館參觀“騰躍古今——馬文化數字藝術展”。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故宮博物院的創新實踐,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習近平的文化考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從殷墟博物館考察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到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考察時指出“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響的,展現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等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考古實証”﹔再到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考察時說“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從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在習近平的引領推動下,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文化遺產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5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全會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故宮日歷、雲游故宮……如今,隨著文物數字化賦能的深入推進,曾經“高冷范兒”的文博正以多元姿態融入日常﹔“考古熱”“非遺熱”百花齊放,“國風”“國潮”萬紫千紅﹔“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融合發展,有力推動了綿延千年的文化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漸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正如習近平在此次參觀“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時寄予的殷切期望:“新起點上,故宮博物院要發揚優良傳統,堅持文物屬於人民、服務人民,加強文物保護修復,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讓故宮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世界讀懂中華文明、讀懂中華民族的重要窗口。”

百年故宮,風華正茂﹔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在守護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這座凝結著民族智慧的文化殿堂,必將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民族復興之魂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責編:任一林、鄧志慧)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