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葉場圍困戰:軍民聯合作戰的“模范戰斗”

秦軍

2025年09月08日08:16    來源:學習時報222

葉場圍困戰發生於江蘇省睢寧縣魏集鎮葉場圩。1943年8月,新四軍淮北軍區第3軍分區(簡稱淮北三分區)與4師9旅27團依靠地方武裝和當地民眾,採取“圍點打援、先困后取”的戰法,經過7天7夜的英勇奮戰,最終殲滅守敵。

發動合圍,待機而動

1943年初,徐州日軍對淮北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同年4月,盤踞在睢寧城內的日軍調集400多名偽軍突襲佔領魏集鎮葉場圩,設立據點,企圖以此為依托,打通隴海鐵路與海鄭公路通道,進一步向邳(縣)睢(寧)銅(山)根據地腹地“蠶食”,消滅根據地抗日武裝。敵人強佔葉場后,構筑了高約3米的圩牆,並於圩牆四角修筑炮樓,圩牆外開挖深2米的圩溝。因易守難攻,日偽鼓吹其為“金城湯池”。

為了粉碎日軍陰謀,新四軍淮北三分區與9旅27團決定拔掉葉場據點。8月9日,淮北三分區組織新四軍部隊和地方武裝,先行切斷魏集據點日偽軍與葉場守敵之間的通信聯絡,使之斷絕與外界聯系。隨后,組織2500多名軍民分別從西北、正南、東南三個方向向據點開挖3條“S”形的進攻戰壕。為防敵人襲擊,我軍民使用棉被捆卷麥草,浸透水后,固定在拖車上做成“土坦克”,以阻擋敵人的槍彈。當開挖至距離據點近百米處時,我軍民又將3條戰壕連成一體,形成環形合圍之勢,從而完成了對敵人的封鎖。

與此同時,淮北三分區司令員趙匯川和政委康志強進行了部署:27團3連配合地方民兵圍困葉場﹔團主力則隱蔽於韓壩、老牛角一帶蘆葦蕩中,依托舊黃河南堤伏擊魏集、睢寧等據點之援敵﹔團所屬騎兵排與邳睢銅獨立大隊進至魏集附近,以“麻雀戰”襲擾敵人﹔河北區隊與銅山獨立大隊依托舊黃河堤岸阻擊窯灣、運河之援敵﹔縣大隊和張集區隊在杜巷警戒。爾后視其情況發展,以27團為主,攻殲葉場之敵。趙匯川任前方總指揮,康志強負責協調前后方力量。至此,一切准備就緒,拔除葉場敵偽據點的戰斗即將打響。

軍民聯合,圍點打援

1943年8月12日晚11時,新四軍9旅27團4連、5連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向葉場守敵發起猛攻。經過1個多小時的激戰,主力部隊在重創守敵后撤出戰斗,並迅速轉移至黃河南北堤岸一帶,准備伏擊增援之敵。

13日拂曉,魏集據點敵軍向葉場增援,遭到新四軍伏擊部隊的迎頭痛擊,大部被殲,殘敵退回魏集。兩天后,魏集敵軍再次集結百余人救援葉場守敵,結果又被新四軍27團警衛連擊潰。16日,日偽軍300余人由睢寧出動向葉場增援,出城后即遭到游擊隊“麻雀戰”的襲擾,行動遲緩。

當這股敵人勉強推進到葉場據點附近時,又遭到新四軍和睢寧縣總隊的聯合打擊。敵軍倉促應戰,驚慌之中竟將炮彈倒著裝入炮筒,引起爆炸,當場炸死10多人。新四軍乘勢發起沖鋒,將敵人擊潰。與此同時,葉場據點的守敵先后組織5次突圍,企圖與援軍會合,結果被新四軍及民兵打得死傷慘重,被迫退回據點。17日上午,氣急敗壞的日軍嚴令駐扎在睢寧縣城的敵軍傾巢出動,再次增援葉場,途中卻遭到新四軍打援部隊的頑強阻擊,在付出沉重代價后不得不撤回睢寧。敵人的最后一次增援,又以慘敗告終。

先困后取,一舉殲敵

為了死死困住敵人,民兵、群眾還千方百計地掐斷敵人的糧源水源。早在日偽初進葉場時,當地群眾便在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下堅壁清野,把糧草運到了根據地。當麥熟時,又在聯防隊掩護下,一夜之間把葉場周圍的小麥全部收割,堅決不留一粒糧食給敵人。圍困葉場后,敵軍用來飲水的唯一一口水井也被民兵用動物尸體污染,使其無水可飲。

敵軍飢渴難耐,隻得殺掉戰馬充飢,幾天之內,一個騎兵班5匹戰馬全部被殺。當敵人渴急時,也隻好蹲在圩牆后用長長的繩子系著石頭、毛巾或衣服,從圩內扔進圩溝,使其浸點殘存的雨水,然后抱進來用手擰著往嘴裡滴。就這樣圍困了7天7夜,敵軍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完全陷入絕境。

8月18日,新四軍採取炮擊和爆破相結合的方式,炸毀了敵人據點東北角的炮樓,經過激戰,27團指戰員由西北、東南兩個方向發起進攻,一舉攻入據點內,將殘敵全部殲滅。此次戰斗,共繳獲敵人長短槍400余支,手榴彈220余枚,機槍4挺,小炮5門及大量軍用物資。

戰斗勝利的消息傳到延安,《解放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淮北軍民勝利進行葉場圍困戰的報道,並稱之為軍民聯合作戰的“模范戰斗”。張震將軍在《新四軍第四師的戰斗歷程和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一文中,也贊譽“葉場圍困戰的勝利,成為我軍主力部隊、地方武裝、民兵密切配合,實行人民戰爭的范例”。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