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海南干部群眾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賡續紅色血脈 創造美好生活(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本報記者 衛 庶 趙 鵬 史志鵬 孫海天

2025年09月01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戰士目光堅定,注視前方,仿佛在繼續守護我們的幸福生活。”10歲的“小紅星”講解員譚若瑤說。海南省海口市雲龍鎮瓊崖工農紅軍雲龍改編舊址,譚若瑤身后,一尊手握鋼槍的瓊崖抗日獨立隊戰士全身銅像巍然矗立,銅像基座正面刻有徐向前元帥題詞“瓊崖抗日先鋒”。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南(瓊崖)敵后戰場是華南敵后抗日主戰場之一,在整個亞太戰場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海南考察,既有對用好紅色資源的殷殷囑托,“用好海南瓊崖縱隊紀念場所、紅色娘子軍紀念園等紅色資源,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也留下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溫暖億萬農民心窩的話。

  近日,記者走進海口、三亞、文昌等地,緬懷抗戰先烈,重溫瓊崖軍民6年多孤島抗戰、自立自強的光輝歷史,感受今日瓊州大地上的小康生活。

  每次講解都是一次精神洗禮

  七七事變爆發后,根據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中共瓊崖特委主動尋求與國民黨瓊崖當局談判,提出停止內戰、團結抗日。

  “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六月婆廟舊址,正是在這兒進行了著名的‘雲龍改編’。”譚若瑤介紹,“1938年12月5日,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瓊崖抗日獨立隊),馮白駒任隊長……”

  譚若瑤來自海口瓊崖縱隊紅軍小學四(1)班。別瞧年紀小,做“小紅星”講解員已有4年。

  “當天特別熱鬧!”順著譚若瑤的講解,馮白駒堂侄、講述瓊崖革命故事40余年的馮爾動打開了話匣,“來自瓊崖各地的黎族、苗族代表過來,大家敲鑼打鼓,帶著肉、水果等各種慰問品和物資,現場橫幅寫著‘誓死抗戰  保衛瓊崖’。”

  1939年2月10日,日軍入侵海南島,僅用半天就佔領海口、府城,旋即向東,企圖進犯文昌、瓊海一帶。“我伯伯知道消息后,立即派第一中隊80余人趕赴潭口渡口阻擊,那兒是日軍東進的必經之地。”馮爾動說。

  潭口渡口位於雲龍鎮雲蛟村。瓊崖抗日獨立隊浴血奮戰的故事,至今仍被村民廣為傳頌。“面對氣勢洶洶的日軍,第一中隊沉著應戰,有力阻擊,打響了中共領導瓊崖抗日第一槍。”雲蛟村第二黨支部書記冼恩喜說。

  馮爾動說,許多青年參軍參戰,瓊崖抗日獨立隊不斷壯大,幾經擴編,由300多人增至7700多人,發展為獨立縱隊,並建立瓊文、美合、六芹山、白沙等抗日根據地,成為瓊崖抗戰的中流砥柱。

  “每次講解都是一次精神洗禮,讓我們能更真切地理解抗日英烈,從偉大的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譚若瑤說。

  看著眼前這位“資深”的小講解員,70歲的馮爾動欣慰地點了點頭。“抗戰故事一代傳一代,代代有人講,代代要牢記,吾輩當自強!”

  曾經的抗日根據地,如今特色產業發展紅火

  梅山抗日根據地是我國最南端的抗日根據地。濃縮著梅山軍民保鄉衛土事跡的梅山革命史館,坐落在三亞市崖州區。當地老百姓都知道,老館長孫誠有個筆記本。

  “就是這個嘍!”年過七旬的孫誠小心翼翼地取出原件,本子已散頁,紙頁泛黃。筆記本的主人是孫誠的父親孫家仲,上面詳細記錄著梅山人民對革命隊伍的援助。

  當年,孫家仲攜帶筆記本,穿行於田間地頭,走村入戶籌措糧款。“運糧就在日軍眼皮子底下,往往晚上進行,或專挑刮風下雨的天氣。”孫誠說。

  “山不藏人,人藏人。”這句話,經常挂在馮白駒嘴邊。抗日戰士裝扮成農戶,與老百姓同吃同住,梅山涌現了不少堡壘戶,他們用掏空果核的海棠果傳信、蓋著牛糞的車送糧、在牛車暗格裡藏藥……

  “只要我有半升米,部隊就有半升糧。”孫誠說,老百姓寧願吃山薯、野菜,也要把省下來的糧食供給抗日隊伍,不少婦女甚至將保存多年的嫁妝捐了出來。

  80多年前,梅山地區硝煙彌漫,如今鮮花水果四季飄香。

  “我們村種著天南地北的瓜果!”崖州區梅西村地處梅山抗日根據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孫照安介紹,梅西村現有火龍果150畝、芒果近4000畝,還種著近620畝的哈密瓜。

  “當初在大家幫助下,我家有了村裡第一個芒果園。為了回報大家,父親會把果苗送給有需求的鄉親,並毫無保留地傳授種植芒果的技術,帶動了更多村民致富。”村民趙明川說。去年,村裡芒果產值達1500萬元。

  村容村貌、文明鄉風是梅西村的“金字招牌”,得益於此,觀光游客和投資客商日益增多。梅西村引進4家南繁育種公司發展育種產業,同時引導村民發展民宿、手工藝、庭院經濟,家家蓋起小洋樓,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2萬元。

  抗日僑鄉變成航空航天基地

  “我南陽,游擊隊長三爹良,發動群眾保家鄉,有的拿七九單筒,有的扛六八單針,齊心協力來抵抗,打日寇車毀人亡。”105歲的陳玉蘭輕輕哼起80多年前的抗日民謠,微濁的雙眼閃爍出光芒。

  作為當年文昌南陽鄉的一名地下交通員,陳玉蘭長期在夜間或水中活動,身上傷痕累累,左腿上至今仍留著一條十幾厘米長的傷疤。

  歌謠中的“三爹良”,名叫李良,幼年隨家人赴南洋謀生,童年隨父返鄉。日軍入侵海南島后,他和南陽鄉的共產黨員們建立了抗日游擊中隊,並擔任中隊長。

  “那時,幾乎沒什麼武器,有什麼就用什麼。拿荔枝樹做土炮,採集劇毒植物箭毒木和毒魚藤汁殺敵。”文城鎮南陽村鄉賢、海南大學原黨委副書記陳封椿介紹。

  文昌是著名的抗日僑鄉。抗戰期間,華僑紛紛成立抗日團體,捐款捐物,不少人毅然返鄉抗日。文昌市昌洒鎮的符克烈士紀念園,就記錄了以符克為總團長的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的往事。

  “1939年4月開始,由越南、新加坡等地瓊僑組建的回鄉服務團,先后有240多人分5批沖破日軍海陸封鎖線,回到家鄉。”文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瑞聞介紹。返瓊后,他們組織群眾、宣傳抗日,開展戰地救護和難民救濟。瓊僑的到來,極大地激勵了瓊崖軍民抗日斗志。

  80多年前,文昌為抗日救國造土槍土炮﹔如今,長征火箭托載著天舟飛船在這裡相繼升空,抗日僑鄉已變成航空航天基地。

  截至今年2月底,超700家航天相關企業和機構入駐文昌國際航天城,26家衛星產業集群企業簽約入駐。5月,瑤光火箭觀禮平台投入運營,“追火箭”又有新玩法。

  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將於12月正式啟動。“在自貿港建設東風下,文昌有了新使命。這是對這片熱土上抗日英烈的最好告慰。”何瑞聞說。

  從符克烈士紀念園出來,門口一棵鬆樹筆直挺立。遠遠望去,新葉勃發的挺拔樹干一如當年瓊崖抗日軍民不屈的脊梁。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1日 06 版)

(責編:任佳暉、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