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黑龍江牡丹江市干部群眾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烏斯渾河畔 奮進譜新篇(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本報記者??黃??超??郭曉龍

2025年07月20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陣雨初歇,黑龍江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烈士群雕庄嚴肅穆。

  幾名保潔員迅速清掃群雕周邊的落葉。“雨停即掃。”保潔員吳慶東說,日復一日的守護,是對英烈真摯的致敬。

  八十余載歲月奔涌,烏斯渾河畔,這片曾被烈士鮮血浸染的土地,迸發出跨越時空的磅礡生命力。

  熱血淬煉:山河銘記的永恆瞬間

  步入烈士群雕對面的紀念館,一張東北抗日游擊日記復制展板靜靜陳列,日記泛著歲月痕跡,紙頁上墨跡斑駁:“婦女冷雲、楊貴珍等八人悉行溺江捐軀……烏斯渾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抗聯將領周保中寫下的文字,成為那段歷史的有力注腳。

  “8位壯烈犧牲的女戰士,分別是抗聯第五軍婦女團政治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講解員胡堯深情講述,“她們之中,最小的王惠民年僅13歲,卻以稚嫩的肩膀,扛起民族大義,毅然選擇了與戰友共赴國難。”

  展廳內,一件件飽經滄桑的展品無聲訴說著東北抗聯的烽火歲月:穿過的大衣、用過的簡易武器……觀眾不時駐足,仿佛回到激烈的戰斗現場。來自廣東的觀眾李立昆輕聲念著文物介紹,聲音微顫:“忠魂不朽。幸好有這字字泣血的記錄,讓英雄的事跡沒有湮沒於戰火硝煙。”

  1938年的東北大地,抗戰烽火燃遍白山黑水。為粉碎日偽軍的“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二路軍決定西征。冷雲帶領7名戰友隨第五軍一師輾轉作戰。當年10月,部隊行至烏斯渾河畔時,因叛徒告密,遭千余名日偽軍包圍。

  “她們本可隱蔽渡河,卻選擇用生命掩護戰友。”83歲的抗聯歷史研究者於春芳每每講到這裡,仍難抑激動。彼時,行至河邊的8位女戰士,為掩護大部隊,放棄渡河。在冷雲率領下,主動向敵人開火,吸引凶猛火力。大部隊得以乘隙突圍,她們卻被困在河岸。

  彈盡援絕之際,面對日偽軍“抓活的”的逼降,女戰士誓死不屈。她們毀掉槍支,臂挽臂,肩並肩,步入刺骨湍急的烏斯渾河,壯烈犧牲。

  經數十年嚴謹考証,於春芳還原了更多細節:有4位女戰士是中共黨員、王惠民行軍途中總愛哼唱家鄉的童謠……“在基層單位宣講時,很多干部群眾想了解‘八女投江’背后更多的故事,這激勵我不斷收集史料,做好英雄事跡的整理。”

  青春接力:從紅領巾到歌舞史詩

  牡丹江市林口縣烏斯渾河一岸,“八女投江”殉難地遺址,小徑上走來一列紅領巾講解員。刁翎鎮駿升學校少先隊員王祉喬踮著腳,將白菊放在刻有“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的紀念碑前,轉身對參觀者講解道:“以前,我們的家鄉經歷了一場殘酷的戰爭,日本侵略者妄圖霸佔我們的家園,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多年來,這所距遺址不遠的鄉鎮學校,早已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翻開校本教材《英勇八女魂》,“家鄉記憶中的烽火歲月”單元,生動再現東北抗聯戰士的浴血奮戰﹔校園團體操融入“烽火傳遞”造型,解說詞以“這裡是八女英烈以生命鑄就的精神高地”開篇﹔培養一批少先隊員擔任紅領巾講解員,為人們講述英雄的故事……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抓好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是培根鑄魂、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的根本大計。近年來,牡丹江市各級各類學校積極引導新時代青少年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厚植家國情懷。

  牡丹江師范學院音樂廳,歌舞史詩《永不磨滅的信念》第五十三場演出正在進行,音樂與舞蹈學院120多名大學生參演。在第三幕“八女英魂”,紀萌同學扮演冷雲,她挽著戰友們踏進烏斯渾河。“為祖國而戰死,是光榮的!”悲壯的言辭響徹全場。

  “2016年首演前夜,年逾九旬的抗聯女戰士李敏和十幾名抗聯老兵也來了。”指導教師尹茂源翻開泛黃的創作手記介紹,這部文藝作品已成為該校新生的“開學第一課”,參與創作演出的學生累計超1600名。

  “近10年,演員換了一茬又一茬。年輕血液不斷注入,激發出新的藝術創意和時代理解。”尹茂源說,學院將作品列為必修課,還衍生創作了《一把大刀一杆槍》等合唱曲目。

  駿升學校的童聲在江畔回蕩,牡丹江師范學院的學子用舞姿重現英魂,紅色記憶在代代接力中生生不息……

  產業振興:烏斯渾河畔生機勃勃

  據林口縣志記載,2100多年前,這裡就養鵝。但是,當年日寇推行慘無人道的“歸屯並戶”,養鵝戶被趕進“集團部落”,產業根基被摧毀。抗戰勝利后,當地逐漸恢復生產。近年來,林口縣干部群眾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來到林口縣古城鎮四村智慧鵝舍,海華大鵝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井海打開恆溫孵化室大門。溫度37.8攝氏度,濕度65%,牆上的電子屏顯示實時數據,絨球般的鵝苗啾啾探喙。

  “鵝苗就是‘金豆子’!”徐井海捧著剛出殼的鵝雛笑得眼睛瞇起來。過去養鵝靠天吃飯,如今手機APP隨時接收寒地生態鵝服務中心的預警。去年冬天,服務中心通過無人機熱成像發現一鵝舍溫度異常,連夜派出技術團隊搶修,避免數十萬元損失。

  林口鎮鎮西村的工地,塔吊正吊裝預制板,年孵化500萬羽的現代化基地即將崛起。

  林口縣設立產業基金,創新“鵝業貸”等金融產品與養殖保險,3年累計發放補貼超3億元﹔寒地生態鵝服務中心坐落山間,無人機巡航鵝棚﹔“林誠雪鵝”飛往多地餐桌,39家鵝餐飲店年銷60萬隻鵝……

  更令人稱奇的是鵝毛的蛻變。步入林口縣的一座鵝羽絨加工車間,宛若置身雪國。青山鎮青山村村民曲志龍在這裡當分揀工,手法嫻熟地將朵絨投入不同料斗:“翎毛做羽毛球,絨子做羽絨服,碎絨還能提煉蛋白粉。”他捧起一捧鵝絨說:“咱的鵝毛帶著韌勁!朵大梗細,蓬鬆度比普通鵝絨高50%,每噸多賣3萬元。”

  看!沙棘漿果流淌橙黃漿液,在現代化生產線上升華,種植面積保持在7萬畝。嘗!鮮食玉米迸發甜糯汁液,青紗帳間閃動採收身影,鮮食玉米年加工量超過9000萬棒……林口縣鄉村產業振興搞得紅紅火火。

  …………

  夕陽漫過烏斯渾河畔,八女投江遺址紀念館改造工程即將收尾,工人小心翼翼地啟動測試燈光。新展陳將採用投影等技術,動態呈現當年的戰斗場景。

  新一批紅領巾講解員前來試講,清澈的童聲在紀念館前回蕩。8位女戰士守護祖國山河的精神穿越時空、照亮來路,激勵著烏斯渾河畔的兒女,在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的征程上,續寫無愧於先烈、無愧於時代的壯麗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0日 01 版)

(責編:唐宋、溫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