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0日09:32 222
1935年9月中旬,黨中央率紅一、三軍團和軍委直屬縱隊從四川巴西地區出發,經甘肅俄界向臘子口進發。當部隊行至甘肅境內的瓦藏寺(即旺藏寺)附近時,遇到長征以來從未經歷過的險阻——懸崖棧道。這些棧道是在崖壁上鑿孔插樁、鋪設木板而成,行走其上險象環生,腳下便是奔涌的白龍江水。更嚴峻的是國民黨軍隊為阻撓紅軍北上,已將原有棧道悉數破壞,使其無法通行。
紅軍總部立刻命令工兵連火速修復棧道,確保大部隊順利通過。接到命令后,工兵連連長王耀南立即帶隊勘察地形,制訂修復方案。隨后,全連官兵被編成多個突擊隊:一個隊專門清理岩孔中的殘樁,一個隊負責打入新木樁,其余幾個隊則集中力量鋪設木板。
剛走出茫茫大草地不久的戰士們,體力沒有完全恢復,面對修復棧道的緊急任務,他們毫無怨言,立即投入到任務中。不到7個小時,工兵連就把通往瓦藏寺的3段棧道修復完畢,使部隊得以順利抵達寺廟附近進行短暫休整,而后繼續北上。
行軍途中,紅軍發現通往麻牙寺的必經之路——幾處棧道和橫跨白龍江的數座木橋均遭敵人嚴重破壞,修復工作面臨極大困難。為爭取寶貴時間,工兵連官兵立即投入緊張的搶修任務。在籌集木料時,雖然瓦藏寺內儲存著大量木材,但總部明令禁止動用寺廟任何物資,甚至連寺廟院內和周圍山上的樹木也不准砍伐。戰士們嚴格執行群眾紀律,分散各處向當地群眾購買木料。這一做法贏得當地群眾的支持和信賴,部分藏民主動提供幫助。
修復棧道期間,工兵連戰士不僅要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要面對意想不到的危險。施工中,排長李景富和幾名戰士遇到一道陡峭的崖壁無法打樁,戰士們多次嘗試攀爬都滑了下來。李景富見狀,獨自冒險攀爬。他將身體緊貼崖壁,手腳並用,終於成功登頂並打入木樁。就在他鋪設木板時,腳下的石頭突然鬆動,他墜入湍急的白龍江中。戰友們以為他犧牲了,悲痛不已。然而,1個小時后,水性極佳的李景富竟抱著一塊木板漂流數裡后安全歸來。
為加快修復進度,工兵連戰士們集思廣益。朱民新、陳三正和張立青3位江西萍鄉籍戰士,發揮參軍前做篾匠的特長,創造性地設計出“吊橋式”棧道,大大減少了打樁數量,顯著提高了施工效率。經過連續奮戰,工兵連成功修復了白龍江畔的幾處棧道和木橋,保障了大部隊順利通過。此后,他們又跟隨主力部隊突破臘子口天險,穿越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最終勝利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
如今,白龍江畔的古棧道和木橋已被現代化公路和橋梁取代,但紅軍當年搶修棧道的英勇事跡仍在當地廣為流傳。這段歷史不僅展現了紅軍戰勝自然險阻的頑強意志,更彰顯了共產黨人堅定的信念、嚴明的紀律和非凡的智慧。(王雲山)
來源:中國國防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