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一名婦救會主任的抗戰記憶

2025年07月18日08:32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222

  ★她叫劉毅,是冀中平原抗日游擊戰的親歷者和見証者,在抗戰烽火中入黨,始終珍藏著一摞泛黃的黨章冊子

  ★她還一直珍藏著一本當年繳獲的日本印制出版的中國地圖冊,時刻警醒自己和后人們,勿忘國恥、自立自強

  盛夏的京城,驕陽似火。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濃厚氛圍裡,我想起了一位老前輩——抗戰時期戰斗在冀中平原的縣婦救會主任、中共縣婦委書記劉毅。

  劉毅原名叫劉璽珉。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本侵略者大舉進攻中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華北大地頓時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就讀於河北晉縣簡易師范學校的劉璽珉,被迫中斷了學業。

  1938年,剛滿16歲的劉璽珉毅然決然地脫下學生裝,穿上灰布軍裝參加革命,投身到冀中平原的抗日烽火中。為了表達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意志和信念,劉璽珉把名字改為劉毅。

  上圖為劉毅留下的遺物,分別是黨的七大、八大黨章和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中國地圖冊內頁地圖。劉毅家人提供

  一

  第一次見到劉毅,是1995年,時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當時,70多歲的劉毅,依然腰板直挺,風骨凜然,透著當年抗日女八路的豪氣。

  作為193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抗戰老前輩,劉毅對年輕人的成長頗為關心。雖初次見面,當聽說我已有十幾年的黨齡、軍齡時,她叮囑說:要對黨忠誠、忠於職守、勤奮工作、淡泊名利、廉潔奉公,始終保持和發揚我黨我軍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言語交談間,我能真切感受到,在劉毅心中,共產黨員這4個字有著沉甸甸的分量。這種分量是在戰火中千錘百煉鑄就的。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冀中平原狼煙四起。時任冀中區深澤縣、安平縣(中心縣)婦救會主任、中共縣婦委書記的劉毅,親歷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當時,日軍為了消滅抗日軍民的有生力量,在冀中修筑了7500多公裡長的公路、挖掘了4000多公裡的深3米寬5米的封鎖溝,在8000多個村庄建立了1700多個據點,形成“點線面”結合的封鎖體系,妄圖徹底阻斷抗日力量的集結和生存。冀中平原一時間變成了“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到處是狼煙”的恐怖世界。

  為了打破日偽軍的封鎖,發展壯大抗日力量,冀中區黨委廣泛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隊伍,在滹沱河兩岸建立了抗日游擊根據地。在反“掃蕩”、反蠶食、反封鎖的武裝斗爭中,冀中廣大婦女發揮了“半邊天”的作用。

  抗戰期間,婦救會組織青年婦女和民兵學習時事。圖片由《解放軍畫報》資料室提供

  在黨的領導下,劉毅率領婦救會同志們深入滹沱河兩岸的農村,廣泛動員婦女們走出家門,參加婦救會組織的識字班和婦女訓練班。當年,在冀中抗日根據地,村村建立了婦女組織,並陸續發展了婦女黨員。在婦救會的動員組織下,廣大婦女積極參加了支前、募捐、慰勞、做軍鞋、送子送郎參軍等活動。

  1940年,婦女們為前線戰士做鞋子。圖片由《解放軍畫報》資料室提供

  “滹沱河水啊長又長,河北岸有個李大娘,照顧傷員比娘親啊,子弟兵的母親美名揚。”這是當時流傳在冀中抗日根據地的一首民謠,這段歌詞記錄在了劉毅的回憶錄裡。民謠中所說的李大娘,指的是安平縣報子營村的一位婦女——李杏閣。抗戰烽煙中,她掩護和護理70多個傷病員,被授予“冀中子弟兵的母親”的光榮稱號。她不僅入了黨,還在晉察冀邊區的群英大會上受到隆重表彰。這是對李杏閣老大娘的表彰,也是對婦救會工作的肯定。

  抗戰期間,“冀中子弟兵的母親”李杏閣往地道裡給傷員送飯。圖片由《解放軍畫報》資料室提供

  作為婦救會主任的劉毅,常常是腰裡別著一支毛瑟手槍,冒險穿梭在滹沱河兩岸的農村,秘密動員群眾,培養發展婦女黨員。她們建立隱蔽掩護抗日干部、救護抗戰傷員、傳遞情報信件的“堡壘戶”,參與打造抗擊日偽軍的“銅牆鐵壁”。在劉毅聯系發展的“堡壘戶”中,安平縣南長堤村“堡壘戶”張子榮一家,主要就是由黨員和婦女組成的。

  張子榮於1939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家中5人有3人是婦女、4人是黨員:張子榮的父親張老准是黨員,他白天挖地洞,晚上負責放哨送信﹔兩個年齡較小的妹妹在婦救會的幫助下,也光榮加入黨組織,專門負責為過往的抗日干部和傷病員燒水做飯。家中唯一不是黨員的是雙目接近失明的母親。即便如此,她老人家也分擔著接應過往同志,照顧留宿傷病員的工作。

  這個被劉毅和戰友們親切地稱為“干部大店”的“堡壘戶”,在抗日斗爭最為嚴酷的階段,冒著生命危險,先后護送掩護了時任中共冀中區黨委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長周小舟、冀中軍區第7軍分區司令員於權伸、地委書記兼第7軍分區政治委員張達等黨政軍領導干部,機智勇敢地解救了不少被敵人追殺的抗日指戰員,留宿照顧了一大批傷病員。

  自古燕趙多壯士,慷慨悲歌抗日寇。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中,總是無所畏懼地沖在前,大義凜然地犧牲在先。其中,婦女黨員們同樣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在冀中抗日根據地,有兩位不滿20歲就犧牲的女黨員,在劉毅的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一位是藳無縣四區婦救會主任李劍飛。1941年2月的一天,李劍飛腰裡掖著兩枚手榴彈,到劉家庄召集群眾大會,宣傳抗日道理。不料,由於漢奸告密,100多個日偽軍氣勢洶洶地包圍了會場。緊急關頭,李劍飛掩護群眾先撤離,自己拿著兩枚手榴彈斷后。當敵人喊著要活捉她的時候,李劍飛下定決心:寧願千刀死,決不當俘虜。她拉響手榴彈投向敵人,最終因寡不敵眾,犧牲在敵人的刺刀下,時年還是一個年僅19歲的姑娘。

  另一位是新樂縣三區婦救會主任梁振英。1940年春,她來到木刀溝一帶村庄宣傳動員群眾,開展對敵斗爭,把抗戰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由此,她也成了日偽軍懸賞捉拿的“眼中釘、肉中刺”。在一次執行任務時,梁振英遇到日本鬼子的“掃蕩”隊,不幸被捕。敵人用盡了杠子壓、火鉗烙、刀子割等酷刑,對她進行審訊,甚至用刺刀刺她的大腿、腹部……梁振英這位年輕的共產黨員沒有屈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每當回憶起這些舍生忘死的共產黨員,劉毅都會神情凝重。她曾深沉地對我們說:“在抗日戰爭年代,踐行‘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絕不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是真的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踐行。”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夕,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冀中抗日根據地離延安楊家嶺不遠,劉毅的心離延安更近。

  抗戰勝利前夕,劉毅和丈夫顧稀在阜平縣合影留念。圖片由《解放軍畫報》資料室提供

  1945年年底,從北方分局學習歸來的丈夫顧稀,給劉毅帶回了一本盼望已久的紅色小冊子——《中國共產黨黨章》。這本由新華書店發行的紅色小冊子,一時間成為她愛不釋手的讀物。也正是從那時起,珍藏並研讀每屆黨代會閉幕后出版發行的新黨章,成為她人生中最執著的喜好。

  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無論走到哪裡,劉毅始終小心翼翼地珍藏那些黨章小冊子,時不時拿出來認真研讀,一字一句順著目光淌進心裡。熟悉她的人感覺,她在工作中邁出的每一步、作出的每一次選擇,都如同從這些字句裡生長出來的枝葉,自然而然地舒展著。

  二

  滹沱河畔的麥子青了又黃、黃了又青。河兩岸的蘆葦蕩中,時不時閃現著游擊隊員的身影,上演著抗擊日寇的好戲。

  抗戰期間,冀中軍區第7軍分區部分抗日隊伍行軍在滹沱河畔。圖片由《解放軍畫報》資料室提供

  在血與火、生與死的抗戰中,劉毅在短短3年時間內,身體變得強壯了,能力也變得出色了,先后在晉縣、深澤縣、安平縣等縣委機關擔任宣傳部長、婦救會主任。1941年,她又走上了冀中軍區第7軍分區婦救會常委、青年婦女部部長崗位。雖然她負責的是婦女和青年工作,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前線和后方的界限。當敵人來襲,劉毅等眾多婦女同樣會上陣殺敵,與日寇進行殊死搏殺。

  1943年1月,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在河北阜平縣溫塘召開,劉毅受委托代表冀中區400萬婦女發言。圖片由《解放軍畫報》資料室提供

  在冀中抗日根據地,我軍的主力部隊是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與主力部隊相比,劉毅所在的第7軍分區所轄的地方武裝力量,只能算得上是“土八路”。地方武裝雖然是“土”了一點,但在平原游擊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人民戰爭史上留下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許多堪稱經典的作戰樣式。

  劉毅是冀中平原抗日游擊戰的親歷者和見証者。除了那些機智勇敢、富有創造性的游擊戰法之外,最令她感慨且念念不忘的,是“土八路”因地制宜制造的許多“土武器”。

  在一次日軍大“掃蕩”之后,安平縣游擊大隊准備拔掉敵人的辛營崗樓。縣游擊大隊手上隻有輕武器,沒有能攻打敵人崗樓的重武器。於是,劉毅就和縣游擊大隊以及村裡的能工巧匠們一道,共同打造了一個“土坦克”。

  他們把榆樹鋸成一塊塊厚木板,釘成一個比棺材還要大一點的大木架子,並在下面安上鐵軸,裝上四個小車轱轆就可以推著走,並在大木架子上留了向敵人開火的槍眼。為了抵擋敵人的掃射,他們用白鐵皮把大木架子包裹起來,在上面蓋上打濕的厚棉被,極力做到萬無一失。

  戰斗打響,“土坦克”一馬當先,直抵日本鬼子的崗樓前開火,打得敵人措手不及,為拔掉日寇的崗樓立下了頭功。劉毅在向我回憶那段歲月時,聲音陡然高亢起來,眼裡泛起了光。

  在冀中平原抗戰中,1942年應對日軍的“五一大掃蕩”,是一場極為慘烈的戰斗。冀中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在中國共產黨冀中區委員會和冀中軍區指揮下,採取以主力一部同地方部隊、民兵在內線堅持斗爭,主力大部適時轉移至外線尋機殲敵的作戰方針,展開了反“掃蕩”作戰。

  在激烈的作戰之初,劉毅與另外4名縣機關同志,憑著僅有的一把手槍和幾枚手榴彈,在滹沱河南岸一個名叫宋庄的村庄,利用地道與日偽軍周旋了5個晝夜,直至敵軍撤離。

  數天后,第7軍分區22團兩個連和晉深極縣游擊大隊,在宋庄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其時,日偽軍從宋庄撤離后,我軍悄悄殺了一個“回馬槍”,在村庄的街道和房頂構筑了工事。敵軍再次返回宋庄時,迎接他們的是憤怒的子彈、手榴彈和地雷。這一仗,我軍斃傷大量日偽軍,日寇指揮官被打傷了頭部,差點沒了命。

  在這次戰斗中,劉毅組織青年婦女冒著槍林彈雨、不顧飛機轟炸,把烙餅、雞蛋等食物送到官兵手中﹔出現傷員就趕緊為他們包扎傷口,並小心翼翼地護著傷員往安全地帶轉移,為他們洗血衣、纏繃帶、喂水、喂飯……

  戰火燒紅了蔚藍的天空,也映照著劉毅等青年婦女抗日救國的心。抗戰歲月裡,她們組成“婦女自衛隊”和“青年抗戰先鋒隊”,晝伏夜出,挖地道、鑽地道,積極配合部隊,一次次重挫日偽軍的“掃蕩”與蠶食,壯大了抗日隊伍和力量。

  以物証史,睹物勵志。在抗日戰場上,冀中軍民繳獲了大量日軍戰利品。隨著歲月流逝,很多戰利品早已遺失或丟棄,其中有一件劉毅一直用心保管著——一本日本印制出版的中國地圖冊。

  地圖上,那些從日本列島延伸出的紅線,像道道淬了毒的蛛絲,攀附在中國沿海的各個城市。那些線條不是地理的標注,而是侵略者在紙上演練的鐵蹄軌跡。它們紅得刺眼,像未干的血痕……

  劉毅曾對兒子顧辰說:“這本地圖冊,把日本軍國主義妄圖侵佔中國的狼子野心暴露無遺。保管好這本地圖冊,就是要提醒我們,不忘國恨家仇,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

  2015年秋天,我到上海一家醫院看望因病住院治療的劉毅。老人家再次談起那本地圖冊:“你們年輕一代軍人,千萬不能忘記那段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如果忘記了,就好好看看這本地圖冊。”

  說完,劉毅用右手比劃了一個持手槍的射擊動作,並信心滿滿地說:“我當年手槍打得可准呢,如果還有侵略者膽敢侵犯中國,我這個老八路還能上戰場與他們殊死一戰!”

  我高興地對老前輩說:“全軍正扎實推進實戰化軍事訓練,實戰能力在不斷提高,我們這一代軍人決不允許那段恥辱歷史重演,請抗戰老八路們放心!”

  三

  200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送到了劉毅的手中。老人家高興不已,撫摸著金色的紀念章,深情地對家人說:“60年了,黨和人民沒有忘記我們這些抗戰老兵。”

  紀念章靜靜躺在掌心,像是承接了她無聲的思念,把往昔的戰友們帶回這寧靜時刻。

  劉毅第二次獲得紀念章,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2015年。

  這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此時,已是93歲高齡的她,因病住進了醫院。當組織派人把紀念章送到病房時,劉毅非常激動,原本暗淡的眼神倏地亮了幾分,整個人看著年輕了許多。

  滿頭白發的老人家,非常認真地梳理打扮了一番,在胸前戴上寫有“光榮”二字的大紅花,並挂上了那枚金燦燦的紀念章。她讓兒子給她拍照留念,庄重地定格了這一珍貴瞬間。

  時隔10年再次獲得紀念章,這一次,劉毅又多了一個遺憾。她挂著紀念章與丈夫顧稀的遺像合影后,含著淚水對孩子們說:“你們的父親如果能和我一起拿到這枚紀念章該多好啊!”

  劉毅與顧稀同年參加革命、同年入黨。在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烽火歲月中,倆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1945年,倆人結為伉儷。

  2015年9月,劉毅曾情真意切地對身邊人說:“抗日戰爭勝利已經有70年了,我今年93歲,遲早要離開這個世界。我不能把這段歷史帶進墳墓,希望你們一定要牢記這段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劉毅先后在北平鐵路管理學院、唐山鐵道學院等多所高校擔任教育管理工作。講台上,她時常會給學生們講述值得銘記的抗戰歷史。

  離休后,劉毅還擔任了中共晉縣和安平縣黨史編寫小組顧問、冀中區人民抗日斗爭史資料選編顧問,先后寫下了《抗日游擊戰爭中婦女工作見聞》《滹沱河畔的戰火》《過鐵路封鎖線》《晉察冀邊區人民的好議長》《我終生難忘的日子》等記錄抗戰硝煙的文章,給后人留下了厚重的革命傳統教育教材。

  2017年10月22日,95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劉毅走了。她是看完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以及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的新聞后走的。兒子顧辰說:“母親走的時候很欣慰,也很安詳。”

  四

  在整理劉毅的遺物時,有3樣遺物像一團團火,直叩我們的心靈:一摞紅色的黨的七大、八大等黨章小冊子、一本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中國地圖冊、兩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章。

  這些鐫刻著歷史記憶的遺物不會說話,但分明在傳遞著劉毅的心聲。

  以“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為主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於今年7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館內展出1525張照片、3237件文物,仿佛把我帶到80多年前,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的烽火歲月。

  在一張張記錄著那段歷史的影像中,我雖然沒能看到劉毅的身影,但冀中平原抗日軍民奮勇殺敵的無畏身影,不斷地在我眼前閃過。抗戰老前輩一次又一次對我們的鄭重叮囑,在耳畔回響,揮之不去,永駐心間……

  以自強祭英靈,以復興慰山河。(江懷)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