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席南華深耕代數群與量子群研究領域30余年——
《環球人物》記者??許??曄
2025年07月17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席南華在作數學科普講座。 |
人物小傳
席南華,1963年生,廣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2005年獲中國數學會陳省身數學獎,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
席南華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平庸的人”,多年來所做的也只是在試圖理解數學。
這當然是自謙——他是我國知名數學家,從大專生一路成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數學研究領域和教書育人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可席南華總覺得,和那些偉大的數學家相比,自己做的事沒什麼了不起,“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能夠在學術上取得一些成就,全憑對數學純粹的喜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用最直接的邏輯尋找最簡單的答案,席南華的思維很“數學”,這讓他做人簡單,做事也純粹。對他而言,數學是一位能相伴一生的知己,數學研究也是一段要用一生去體驗的旅途。但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他常常會遇到“到了山頂卻看不見日出或日落”的情況。他坦陳:“知道自己做不出來,也是一種收獲。出現了阻礙,可能意味著有更好的東西在等著我,那些更出乎意料的、更神奇的東西就會出現。”
“數學研究是我的興趣所在”
1963年,席南華出生於廣東英德市,十來歲時舉家搬到湖南。1978年,父親鼓勵正讀高一的席南華提前參加高考,目標是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
席南華高考成績不太理想,數學隻考了63分,化學考了80分,但他填寫的志願都是數學專業,最終被湖南黔陽師范專科學校(現為懷化學院)錄取,學習數學專業。席南華十分沮喪,之后考研失利的陰雲更是揮之不去:畢業前參加考研,他名落孫山,被分配到一個偏遠中學教數學。
1982年,席南華再次參加研究生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研究生,師從代數群研究領域先驅曹錫華。身邊同學都畢業於重點大學,自己卻連個本科學歷都沒有,他常感到自卑。
讀到第三年,論文還寫得磕磕絆絆,席南華迷茫了,問導師曹錫華,是不是該回湖南找個工作。曹錫華問他:“你想不想念博士?”
“想啊!”席南華並不甘心就這樣離開數學世界。“那就繼續讀博士吧!”曹錫華鼓勵他。
席南華考上博士之后,正值市場經濟大潮澎湃,許多人下海從商。同學勸席南華轉行做經濟工作,這樣未來能發揮所長,收入也會多很多,但他不為所動:“數學研究是我的興趣所在,別的工作好像不太對我的胃口。”在他眼中,數學的世界至真、至美,能給人帶來快樂。
博士畢業后,席南華在數學領域深耕數十年,收獲許多成果和榮譽,但他至今覺得自己很平庸。“這種心態會讓我不斷努力,以更高的標准要求自己,思考哪個地方沒做好。”席南華笑言。
“如果做出了原創性的成果,我會一直高興”
“數學家是一個特別好的職業。”這是席南華常說的一句話。在他看來,搞數學研究相對自由,不用實驗設備,走路、吃飯時都可以想數學問題,還可以去世界各地與同行交流,很快樂。他不喜歡外界將數學家片面地描述成“苦行僧”。“任何職業都有艱苦的一面,數學家並不比其他職業苦,至少我見過的很多數學家都很快樂。如果一件事情讓你一點都不快樂的話,你也不會有動力和熱情去把事情做好。”席南華說。
為了推進研究,席南華經常冥思苦想,整宿睡不著覺,等待可能會突然迸發的靈感。1985年,在讀研究生期間,一天他坐在宿舍窗前,看到外面陽光明媚,樓下是籃球場,對面是宿舍樓,路上有些行人,突然想到可以用“偏序”來解決自己正思考的問題﹔多年前,在國外做訪問學者時,研究一個數學問題到昏天黑地,計算結果卻始終混亂,突然,他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如果把表達形式從加法換成乘法呢?”再一算,果然對了。
從1994年開始的10余年間,席南華埋頭科研、一心扑在自己感興趣的代數群與量子群研究中,從不為名利做任何內心不認同的事。當時,連許多數學界的同行也不了解他在干什麼。
時間不會辜負默默耕耘的人。席南華對仿射A型Weyl群証明了Lusztig關於基環的猜想,對代數群理論作出重要貢獻,論文被美國數學會以單行本的形式發表,被一些專家認為是“高度非凡的”﹔另一項研究成果在數學界四大頂級期刊之一的《美國數學會雜志》發表,這是大陸學者首次獨立在該刊發表論文。與此同時,榮譽也紛至沓來:2005年,席南華獲得陳省身數學獎﹔2009年,席南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對於這些榮譽,席南華並沒有常挂嘴邊,隻關心自己研究的問題,“得獎了,可能當時高興幾天,但如果做出了原創性的成果,我會一直高興。”
“對於數學,我們不要問有沒有用,而應該問有沒有趣”
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數學組組長……席南華有很多頭銜,但他心中更迫切的事情,是為我國培養更多數學人才。
今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請席南華去重慶參加一場研討會。平日,他會婉拒類似的活動邀約,但得知這場研討會是關於中小學數學新教材的,便專門前去作報告。他重視教材,認為“課堂之外,教材就是學生接觸最多的資源”。
2024年下半年,席南華在上海科技大學教線性代數,每周從北京去一趟上海,隻為給學生們上課。一學期下來,他認為優質的線性代數教材很少,便決定自己編寫一本教材。他將上課時用的講義整理好,教材內容不僅來源於席南華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還有一些靈感來自學生提出的問題,席南華和助教們把它們加以改進,並加入教材。今年6月,這本《線性代數》教材正式出版。
從講課風格、教材設定、考試到畢業答辯等各個教學環節,席南華都花了心思,希望能夠用心把數學教好,讓學生們真正懂數學。在他看來,教育就是要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情,“有了熱情,學生才能夠在日后長時間的學習中堅持下去”。
有學生問席南華:“我們學習數學有什麼用?”他回答:“對於數學,我們不要問有沒有用,而應該問有沒有趣!”
菲爾茲獎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但鮮有人知道歷屆獎項表彰了什麼成果,席南華思考著如何激發更多人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就是很抽象、很難向大眾描述清楚的。”於是,他開始撰寫關於數學的科普文章,還邀請同事一起寫。2023年,他主編的“認識數學”系列數學科普書籍出版,備受讀者好評。他還經常到中小學和大學作講座,用幽默通俗的語言給學生們講數學之趣。
“我並不要求學生未來一定要從事科研工作,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就挺好。”席南華快樂地工作、生活,也希望學生們有快樂的人生。“學習應當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眼下一時的高低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成長,找到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這是席南華對學生的殷切期望,也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7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